实验课程名称 |
中文 |
生物化学 |
英文 |
Biochemistry |
实验课程基本情况 |
课程总学分 |
6 |
开设实验项目数 |
10个 |
其中:必修(10)个,选修(0)个 |
课程总学时 |
120 |
实验总学时 |
48 |
先修课程 |
有机化学 |
适用专业 |
临床医学专业 |
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开设本实验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是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现代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它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学科,对医学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和前沿学科。 本课程是医学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实验课,通过实验教学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的思维方法,以及规范的书写实验报告论文等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基本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通过本课程的严格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复杂的综合性的生物化学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3.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
实验基本要求(通过实验,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并掌握的有关内容): |
1.熟练掌握以下各项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各种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使用。滴管、吸量管、微量加样器的使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紫外检测仪、酸度计、层析系统、PCR仪、凝胶成像系统、摇床、水浴箱、梯度发生器、自动收集器、电泳仪系统等的使用,以及各种试剂的配制方法。 2.要求学生能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的相关原理及基本操作步骤,包括分光光度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蛋白质分离、纯化与含量测定常用方法,以及某些重要理化性质研究的方法、原理,酶动力学研究基本方法及原理,组织或细胞DNA分离、定量的方法及原理;PCR技术的原理、产物的鉴定及操作步骤;质粒DNA的转化、制备,插入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与鉴定。 3.要求学生熟悉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有关理论:盐析、透析与反透析、超滤、冷冻干燥相关理论,离心、层析技术等部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一般实验设计相关理论等。 4.通过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
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
序号 |
实验名称 |
实 验 时 数 |
实 验 类 型 |
内容提要 |
是否为必修 |
1 |
蛋白质的两性反应与等电点的测定 |
4 |
验证 |
了解蛋白质两性解离的性质 学会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方法 |
必修 |
2 |
蛋白质的的颜色反应和定量测定 |
4 |
验证 |
①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②分光光度计722型的基本结构及使用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③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④掌握各种蛋白质定量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标准曲线法和标准管法测定蛋白质的区别,熟悉各种蛋白质定量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⑤改良Lowry氏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必修 |
3 |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
4 |
综合 |
掌握电泳的原理和影响电泳的因素。 熟悉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基本操作过程 了解血清蛋白质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方法。 |
必修 |
4 |
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
4 |
综合 |
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 熟悉电泳时加入SDS、溴酚蓝的作用。 了解其它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方法。 |
必修 |
5 |
酶的米氏常数的测定 |
4 |
综合 |
①了解酶促动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②掌握测定Km值的原理和方法 |
必修 |
6 |
血糖与尿糖测定 |
4 |
验证 |
①血糖及其浓度相关概念 ②高血糖与低血糖 ③几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
必修 |
7 |
纸层析法鉴定转氨酶的转氨基作用 |
4 |
综合 |
掌握分配层析的基本原理、谷丙转氨酶的辅酶、体内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 熟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临床意义。 |
必修 |
8 |
DNA与RNA的分离提取与纯度鉴定 |
4 |
综合 |
了解一般分离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鉴定方法 ①核酸的分离提取方法 ②核酸的颜色反应 ③核酸的的定量测定 |
必修 |
9 |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体外扩增DNA |
4 |
综合 |
掌握PCR的基本原理、PCR反应的基本条件。 熟悉PCR的影响因素。 初步学会设计引物,TaqDNA聚合酶的来源和特点 学会使用PCR仪。 |
必修 |
10 |
生化实验讨论与实验设计 |
8 |
设计 |
依据临床常用测试技术、疾病发生机制、诊断、治疗的技术现状,由学生与教师自主选题,以小组形式,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课堂展开讨论,取长补短共同完善实验路线,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
必修 |
11 |
实验技能考查 |
4 |
综合 |
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 |
必修 |
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要求: |
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解答思考题等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验前学生进行实验预习,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将使用的实验仪器等;实验时老师讲解实验原理、目的、方法与要求以及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然后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指导遇到问题的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锻炼其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和思考题解答进行分析、总结,以加深理解。 考核方式及要求:综合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程度、实验报告规范的程度,以及思考题解答的正确程度,确定分次实验成绩。课程总成绩分为分次实验成绩(80%)和实验考查成绩(20%)两部分。 实验成绩: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或用百分数表示。 实验项目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优:认真预习,善于思考,观察仔细,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实验结果正确,实验报告规范、完整、正确; 良:认真预习,观察仔细,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结果正确,实验报告规范、完整、正确; 中:预习不够认真,积极动手实践,实验结果一般,实验报告规范、完整; 及格:没有预习,动手能力一般,实验结果尚可,实验报告不够规范,但较完整; 不及格:没有预习,动手能力差,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不规范、不完整。 |
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1、吴士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 2014.第3版. |
大纲撰写人:冯磊 大纲审核人:庞庆丰 |
注:
实验类型中填写“综合、设计、验证、演示”,分别指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
演示性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